意识研究
意识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过程及结果,且有其有物质基础的,它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包括前额叶、顶叶在内的多个区域形成的网络的协同作用的过程及结果,在这个协同作用过程中,还产生了电位波,同时也伴随了神经递质的参入等等。
一、意识产生过程及其表现
1、意识产生过程
人们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意识首先是人们在外界被某一特定事物刺激或内在的某一特定事物自我关注情形下,对这一事物产生了警觉,之后进一步引起注意,再后认知,这就是意识的脑机制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意识通达,意识通达的完成,便将产生意识。即意识通达,也就是产生意识过程:
警觉→注意→认知。
比如,当你走到步行街休闲时,在咋闹的人群中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面孔,首先,你会警觉起来,这个人好像是你要好的朋友;当你确认他是你的好朋友时,你就会进一步想与他打个招呼,你就会进一步走近他,这就是你大脑中产生了注意他的心理;然后,你又会考虑如何同他打招呼,这个如何打招呼过程,你大脑中就从无意识状态进入到了一个意识状态,这就是你大脑完成了意识通达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后,即你就产生了对这个朋友的意识。
展开剩余94%又比如,当你肚子有点痛时,你首先是警觉,肚子痛会有什么问题吗?这就是你对肚子痛的警觉;当这种痛达到一定程度,且有一定的时间时,你就会引起你的注意,这是为什么会痛呢?
然后,你就会进一步分析,这是胃的问题,还是肠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寒了,还是吃了不卫生或辛辣刺激的食物,这就是你对肠胃问题的进一步认知;这也是你对肚子痛的意识通达过程,这个过程之后,你就会对你肚子痛产生比较完整的意识。
那么,上述警觉、注意和认知的意识通达的脑机制是什么呢?
也就是警觉、注意和认知的意识通达过程,我们大脑是怎么些反应,涉及到了哪些脑区呢? 警觉:是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它使大脑处于一种准备接收信息的状态。
例如,当人从睡眠中被唤醒,大脑会逐渐进入警觉状态。 注意:在警觉的基础上,注意负责筛选和聚焦信息。大脑通过注意机制,从大量的感觉输入中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
比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通过注意将听觉焦点集中在某个人的说话声上。
认知:在警觉、注意的基础上,大脑集合大脑功能和资源,对警觉、注意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对事物的较完整、较全面、较真实的认知。
警觉、注意是为后续的认知加工做准备的,而认知是对警觉和注意的加工过程,以此完成意识通达,达到意识状态。 警觉和注意主要依赖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特别是顶叶不仅是人们负责空间感觉的脑区,更是负责警觉和注意的脑区;而认知则需要尽可能调动全脑资源和功能,收集和整合警觉和注意的信息,才能完成意识通达,这个过程就是全局工作空间的运作过程。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视觉信息首先在视觉皮质进行初步处理,然后激活顶叶、前额叶、枕叶等皮质区域,经过一系列神经通路的传递和整合,为对该物产生意识做好体准备工作。
当外界刺激和内这些脑区之间形成特定的、强有力的神经回路并达到一定的激活阈值时,大脑为完成对这一物体认识,就会在对这一食物的警觉和注意基础上,尽可能唤醒对这一事物已有的认知和尽可能发挥全脑各脑区功能,实现大脑全局工作空间的运作,完成对这一事物的认知,进入意识状态,即完成通达过程,使这一事物进入意识层面。
意识通达就是感觉信息或其他心理内容从无意识的状态进入到有意识的觉知层面,让个体能够主观地体验到这些信息,并能够对其进行报告、思考和进一步的认知加工。 那么,意识通达过程,我们大脑又有哪些具体的脑机制变化呢? 首先,科学家从脑电图上发现,意识通达过程往往需要经过P1、P2、P3三个正电位波阶段才能达到意识心理状态。
随着进一步的警觉和注意,大脑可能触发不同的脑区逐步分别产生P1波、P2波、P3三种正电位波,一般在刺激后,分别在 80-120 毫秒之间、150—250毫秒和300-500毫秒之后呈现。
P3 波(P300 波)是20 世纪 60 年代发现的一种与大脑认知活动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P3 波的产生主要激活了前额叶、顶叶等意识相关的脑区。
例如,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个刺激时,P3 波的振幅会更大,这可能反映了大脑对该刺激的有意识处理。 科学家通过插入大脑深处的电极来追踪脑活动,发现这个过程,可以发现以下二个脑机制现象:
一是大脑产生了γ 波。当外界刺激下,大脑一般先后会产生α 波、β 波和γ 波三种电位波,并分别为8-13 赫兹、13-30赫兹、30-100赫兹,大脑只有在产生30-100赫兹才会产生意识,即意识是在γ 波电位波时产生的。
二是大脑全局工作空间。当大脑在P3波,并产生了γ后, 大脑包括在远距离在内的各相关脑区之间,会进行信息交换的同步化,由此构建了一个大脑网络工作空间,这个大脑网络工作空间,也就是大脑的大脑全局工作空间,这时正是意识在活动阶段,也是意识的脑机制的标志之一。
当被注意的信息经过一系列神经加工,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进入意识层面,被个体主观意识到,这就完成了意识通达过程。例如,我们阅读文字时,文字信息经过视觉系统的处理,通过注意的筛选,最终在意识中被理解和感知。
意识通达一般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协同活动,特别是前额叶皮质与后部感觉皮质之间的广泛连接。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视觉信息首先在视觉皮质进行初步处理,然后经过一系列神经通路的传递和整合,最终在前额叶皮质、顶叶和枕叶等区域产生对该物体的有意识的知觉。
2、意识产生过程大脑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的产生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广泛激活与协同作用,其参与的主要脑区:一是前额叶。前额叶皮层在意识的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自我意识等方面起关键作用;二是顶叶。顶叶皮层参与空间感知和身体意识;三是丘脑。丘脑作为感觉信息的中继站,对意识的维持和感觉信息的整合至关重要,它与皮层之间有广泛的神经连接,确保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3、第二,意识产生的神经活动特点。特点之一,神经元同步活动:神经元之间通过同步放电形成特定的神经振荡模式,不同频率的振荡(如 α、β、γ 波等)在不同意识状态和认知任务中发挥作用,这种同步活动可能是意识体验形成的神经基础之一。
特点之二,神经活动模式:意识状态下,大脑呈现出高度有序和整合的神经活动模式,多个脑区之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协同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识体验。而潜意识的神经活动相对较为分散和局部化,一些特定的脑区或神经回路在潜意识的信息处理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不像意识那样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第三,脑区激活程度:意识活动通常伴随着大脑广泛区域的高度激活,尤其是前额叶皮质、顶叶皮质等高级脑区。这些脑区的激活程度较高,表明它们在意识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潜意识活动虽然也涉及多个脑区,但整体激活程度相对较低,一些潜意识的过程可能只引起特定脑区的微弱激活。
第四,信息处理方式:意识主要进行有意识的、理性的信息处理,能够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语言表达和符号操作等。潜意识则更多地进行自动的、情感驱动的信息处理,它处理信息的速度较快,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信息源,但往往不经过意识的逻辑分析和审查。
二、意识的特征
意识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刺激激活了前额叶和顶叶。前额叶是负责人们判断、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的脑区,而顶叶则是负责人们注意、决策的脑区,虽然某些一般刺激可以达到大脑皮层,甚至在阈下刺激还可以被传送到大脑皮质深处,但没有超越阈值时,还不能激活某些意识的重要的脑区,只有当超越意识的阈线时,才会使脑活动会大大增强,使大脑活动才会扩散到其他许多脑区,在这些脑区中快牛盘,只有激活了前额叶和顶叶回路才会使人产生意识。
2、产生了P3电位波。P3 波是一种与大脑认知活动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P3 波的产生与意识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意识产生时,大脑信息处理、注意力分配和决策等脑活动,P3波会不断增强。
例如,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个刺激时,P3 波的振幅会更大,这反映了大脑对该刺激的有意识处理。 P3波一般由新异、重要或需要主动响应的刺激诱发(如靶刺激识别任务),涉及前额叶、顶叶等皮层区域的协同活动,反映信息整合与工作记忆更新,振幅大小与刺激的主观重要性正相关。 当刺激进入意识层面时,P3 波振幅显著增强;麻醉或意识障碍患者中,P3 波常减弱或消失;P3 波的出现依赖于注意资源的投入,反映选择性注意对刺激的意识加工;在赌博、风险评估等任务中,P3 波与决策信心和预期误差相关。
第三,产生了γ 波电位波。意识通达过程,大脑先后会产生α 波、β 波和γ 波三种电位波,大脑只有在产生30-100赫兹时,才会产生意识,即意识是在γ 波电位波时产生的。 α 波是脑电图所记录到的脑电波的一种,属于自发脑电活动的范畴,它的频率范围通常在 8 到 13 赫兹(Hz) 之间,其振幅相对较大,在脑电图上表现为较为规则、同步化的正弦波形式。
当个体处于清醒、安静、闭眼状态时,α 波最为明显,主要出现在大脑的枕叶和顶叶区域。而当个体睁开眼睛、接受外界刺激或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时,α 波会减弱或消失,被低振幅、高频率的 β 波所取代,这种现象被称为 α 波阻断。 α 波的出现与个体的意识状态密切相关。当大脑处于 α 波状态时,人通常处于一种放松、清醒且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意识状态,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对外界的感知较为清晰,但内心又相对平静,没有过多的杂念和紧张情绪。
例如,在冥想、放松训练或创造性想象等活动中,大脑会产生较多的 α 波,此时个体的意识处于一种较为开放和接纳的状态,有利于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浮现和整合。 α 波对于思维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适当的 α 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力。
在 α 波状态下,大脑的左右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顺畅,能够促进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和整合,从而有助于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研究还发现,α 波可能与注意力的调节有关。当大脑产生 α 波时,个体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过滤掉无关的信息干扰,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和准确性。 大脑 β 波是脑电图检测到的几种脑电波之一,与大脑的特定活动和状态相关,其频率通常在 13 赫兹到 30 赫兹之间,主要由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产生。
当大脑处于活跃的思考、注意力集中、警觉或进行各种认知任务时,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频繁,就会产生 β 波。 在清醒且警觉的状态下,比如专注地工作、学习、解决复杂问题、参与激烈讨论时,大脑会产生较多的 β 波。它还与情绪状态有关,焦虑、紧张或兴奋等情绪也可能导致 β 波活动增强。
在临床方面,脑电图检测中 β 波的异常可能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相关。例如,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期或发作时,其 β 波的频率、幅度和分布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在研究领域,通过分析 β 波的特征,科学家可以了解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活动模式,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
γ 波是大脑神经元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γ 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 30 赫兹(Hz)到 80赫兹之间,甚至更高;在脑电图记录中,γ 波代表着大脑中大量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它是神经元之间高效通信和信息整合的结果,反映了大脑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一种高度活跃状态。 γ 波作为大脑神经元活动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意识的产生和维持以及思维的各种认知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大量研究表明,γ 波与意识的产生和维持密切相关。当个体处于清醒、有意识的状态时,大脑的多个区域会出现明显的 γ 波活动。 例如,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不同脑区之间需要进行快速的信息交流和整合,γ 波可能起到了协调这些脑区活动的作用,使得各种感觉、认知和情感信息能够被综合处理,从而产生连贯的意识体验。
在一些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如昏迷或麻醉状态,γ 波的活动会显著减少或消失,而当患者恢复意识时,γ 波又会重新出现并增强。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多个方面。γ 波在这些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注意力集中时,大脑相关区域的 γ 波活动会增强,这有助于筛选和处理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在记忆形成和提取过程中,γ 波也参与其中,它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强度,促进记忆的编码和存储,以及在需要时帮助回忆起相关的记忆内容。 在推理和决策过程中,γ 波有助于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分析和判断。
3、形成了大脑全局工作空间。当大脑在P3波,并产生了γ后, 大脑为处理和整理信息需要,在全脑范围内,连接多个脑区,形成一个大脑网络工作空间,以整合和快速处理信息。 大脑全局工作空间是一种关于意识的理论模型,用于解释大脑如何处理和整合信息并产生意识体验,大脑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认为,大脑中有一个类似于“工作空间” 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这个空间里,来自大脑不同区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区域)的信息可以汇聚在一起,进行整合、处理和传递。 当信息进入这个工作空间并被广泛传播到大脑的多个区域时,我们就产生了意识。而那些没有进入这个工作空间的信息处理过程则是无意识的。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大脑全局工作空间依赖于一组特定的神经元群体和神经连接。这些神经元群体主要集中在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它们通过长距离的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神经网络。
当某些信息激活了这个网络中的神经元,并且神经元之间的活动达到一定的强度和同步性时,信息就会在工作空间中被 “广播”到大脑的其他部分,从而使我们意识到该信息。例如,当我们专注地阅读一本书时,视觉信息从视觉皮层传递到工作空间,经过处理后,我们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这一过程涉及到工作空间内神经元的协同活动。
在大脑工作空间中,信息处理包括多个阶段。首先,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将其传递到相应的感觉皮层进行初步处理。然后,部分重要的信息会被选择进入工作空间,在这里,信息会与已有的知识、记忆和情感等进行整合,以便我们做出合适的反应。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老虎时,视觉信息先在视觉皮层进行初步的特征提取,然后关于老虎的危险信息会迅速进入工作空间,与我们记忆中关于老虎的知识(如它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相结合,从而让我们产生恐惧的情绪并做出逃跑或防御的反应。
大脑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将意识看作是信息在这个特殊空间内的全局广播结果,全脑网络工作空间是产生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那些能够进入工作空间并被广泛传播的信息才会被我们意识到,而大量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则发生在工作空间之外。
例如,我们在驾驶汽车时,很多熟练的操作(如换挡、踩油门等)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这些动作已经通过长期的训练变得自动化,不需要进入大脑全局工作空间进行有意识的处理。而当遇到突发情况(如前方突然出现行人)时,相关信息会迅速进入大脑全局工作空间,使我们立刻意识到危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
三、意识脑机制特点
意识的脑机制的特点:一是有诸多脑区参与意识活动,二是部分神经递质水平发生变化,三是构建了大脑信息网络空间。
1、多脑区参与:不如同无意识、下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须多个脑区参与,才能产生;因此,意识产生的脑机制特点之一,就是多脑区参与。
参入意识产生的主要脑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意识产生的关键部位,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意识功能,特别是前额叶和顶叶。前额叶在高级认知功能、决策、计划等意识活动中起核心作用,顶叶皮层参与空间感知、身体意识和注意分配等,前额叶和顶叶是参入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枕叶和颞叶也参与了意识活动。枕叶皮层主要处理视觉信息,产生视觉意识,颞叶皮层与听觉、语言理解等意识活动相关。 丘脑:丘脑是感觉传导的重要中继站,各种感觉信息(除嗅觉外)都要先经过丘脑处理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丘脑不仅参与感觉信息的传递,还对信息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与大脑皮层之间存在广泛的双向连接,形成丘脑 - 皮层环路,对于维持意识的觉醒和感知的清晰性至关重要。
各脑区合作方式:意识的产生涉及广泛的大脑神经网络的协同活动,尤其是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例如,前额叶皮层在意识的监控、决策、规划等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顶叶皮层参与感知信息的整合和空间意识的形成。 丘脑也被认为是意识的 “开关”,它与大脑皮层之间存在大量的双向连接,负责筛选和传递感觉信息至皮层。
而无意识过程通常由大脑的一些较为基础和自动化的结构来处理,比如基底神经节在习惯养成、动作的自动化执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脑则对运动协调等无意识的运动控制至关重要。另外,脑干中的一些神经核团参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无意识的生理调节。
2、参与的主要神经递质: 多种神经递质的平衡: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在意识状态维持中起关键作用。乙酰胆碱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多巴胺与注意力、动机和奖赏等相关,能调节大脑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乙酰胆碱:在大脑中,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广泛分布,尤其是基底前脑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皮层等多个区域。
乙酰胆碱在觉醒、注意力、学习和记忆等与意识相关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有助于维持清晰的意识状态。 多巴胺:多巴胺系统参与调节大脑的奖赏、动机、情感等功能,与意识的内容和主观体验密切相关。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到纹状体、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多巴胺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以及对事物的兴趣和动机,进而影响意识体验。
4、构建了大脑信息网络空间。特别建立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后,从低级感觉皮层向高级脑区传递;自上而下加工则是高级脑区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预期等,对低级脑区信息处理进行调控,两种方式相互作用,使大脑准确感知和理解外界信息。
四、意识功能
1、意识使我们能够对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理状态进行清晰的感知、思考和决策。它让我们能够主动地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并执行行动。 例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阅读一本有深度的书籍,通过理解文字、思考内容来获取知识和启发。意识还赋予我们自我意识,让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身份和个人经历,使我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调整。
2、注意力调节:意识能够使大脑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无关信息。通过意识的调控,大脑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刺激上,提高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效率,使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增强,从而更好地处理和理解这些信息。
3、信息整合与决策:意识将来自不同感觉通道和脑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意义的知觉体验。在此基础上,意识参与决策过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引导大脑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身体的行为。
4、学习与记忆巩固:意识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时,意识帮助大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使新的神经连接得以形成或强化。 在记忆提取阶段,意识参与搜索和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确保能够准确地回忆起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同时,意识还能对记忆进行评估和整合,将新的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大脑的认知结构。
5、行为监控与调整:意识使大脑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个体可以通过意识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预期目标,当发现行为出现偏差时,意识会及时调整大脑的指令,纠正行为,使行为更加准确和有效。
6、意识创造了人类文明。意识分为动态意识和静态意识,动态意识就是人们进行意识过程中的脑机制活动,而静态意识是人们将动态意识转变为文字材料、创造发明等人类文明,比如,文学家创作的诗歌小说,就是将其意识由动态活动转变了静态状态;又如科学家发明的蒸汽机、火车,就是科学家将其科学的意识由动态转变了意识状态。
五、意识之谜与意识未来之运用
1、人类意识之谜
根据上述对意识的研究,我们知道意识产生过程及其特征,问题是,为什么神经递质的传递、神经元电流变化、神经回路的活跃就能产生诸如情绪情感、思维判断等心灵的感受呢? 这些似乎用经典物理学是难以解释的,至今关于为什么人类能产生意识,没有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人类意识仍有诸多难以解和合理解释的问题,因此,人类意识仍然是一个迷。
目前,关于人类为什么能有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是量子力学在意识产生过程起了关键作用。 由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和美国心理学家图尔特・哈梅罗夫提出了彭罗斯 - 哈梅罗夫理论,该理论认为,大脑中的微管结构可以进行量子计算,量子过程在意识的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微管中的量子叠加和纠缠等现象可能参与了信息处理和整合,从而影响意识体验和心理活动。
例如,意识的整体性和非局域性等特征可能与量子特性有关。 信息处理:量子力学的一些特性,如量子叠加和纠缠,可能允许大脑以一种高效的方式处理信息。量子叠加可以使大脑同时考虑多个信息状态,而量子纠缠可能有助于在不同的神经区域之间快速传递和整合信息,从而影响认知、决策等心理活动。
又如,在面临复杂的决策时,大脑可能利用量子特性来同时评估多个选项,而不仅仅是按照经典的线性方式进行思考。 神经可塑性:量子现象可能在神经可塑性中发挥作用。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根据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量子过程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突触的形成,进而影响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例如,在学习新技能时,量子效应可能有助于神经元之间更灵活地建立新的连接,从而促进知识的存储和提取。 情绪调节:一些研究暗示量子过程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大脑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回路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量子特性可能在其中起到微调的作用。例如,量子涨落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扩散和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情绪相关的神经信号传递,进而影响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能力。
二是没有质量的物质。在意识产生过程起了不可缺少的无形作用。牛顿在研究宇宙间的万有引力时,仅用数学公式对宇宙间的万有引力进行了描述,后半生他也怀疑,宇宙间可能存在一种“引力子”物质,在万物之间起牵引作用,不然,万物之间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呢?
通俗形象地说,万物之间要有引力,应该有类似“绳索”牵引万物。这里的“绳索”很可能就是“引力子”。但牛顿临终也没发现引力子。 到了爱因斯坦在研究万有引力时,发现牛顿的数学公式存在问题,所以就有了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但也没解决宇宙万物之间为什么会相互吸引问题,也怀疑宇宙间很可能存在类似“绳索”的“引力子”,然而,他也没有发现引力子。
宇宙间很可能存在引力子,而且发现了引力子波,但没有看到引力子粒子,但对引力子作了简单的描述:它是一种“没有质量的物质”,或许,就像人类已经感觉或怀疑影响人的健康的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细菌一样,在没有发现显微镜以前,是看不到细菌的,只有当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菌。 目前我们还没有一种仪器可以看到引力子粒子,或许要在将来,人类发明了能看到引力子的仪器后,才能看到引力子粒子。 无独有偶,有科学家怀疑,我们人类大脑中,也很可能存在这种引力子。
我们知道,电脑之所以可以传送信息、模仿人的行为进行智能活动,是因为在电脑中有电流活动,这种电流是人们已经熟悉和看到的电离子流动,它是一种物质性东西,而非精神性的物质。 而我们人类大脑也是由钾离子和钠离子等电子流动所引起的电流活动,还在神经回路上有谷氨酸盐、γ-氨基丁酸、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作为信使的传递。
这里的钾离子、钠离子等电离子和神经递质都是物质性的东西,非精神性的东西,为什么这些东西在我们人类大脑中一流动就会产生精神性心理和精神性行为呢?而在电脑里永远不可能产生精神性东西。 在人类大脑里电子和神经递质传递过程与人产生心理精神之间也是不是存在宇宙间的“引力子“呢?
我们人类大脑,甚至其它动物大脑很可能存在引力子,当生命终结后,这种引力子将从动物躯体中发散到宇宙间。 这就会要重新定义生命,这也似乎验证了佛教灵魂存在,而且似乎验证了生命只是灵魂的一段,无数个生命才组成了某一生灵的灵魂,这辈子做好事,下辈子才能做幸福的人等佛教理论。 这也视为验证了上帝的存在,上帝主宰宇宙,这里的上帝就是“引力子”。 这或许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似乎“殊途同归”走到一起来了,共同认识了宇宙间同一个东西“引力子”。 一切有待未来科学的揭秘。
2、动物有意识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动物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以下是一些支持动物有意识的证据和观点: 行为表现:许多动物表现出的行为暗示着它们具有意识体验。
例如,黑猩猩能够使用工具来获取食物,如用树枝钓蚂蚁,这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一些动物还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如通过镜子测试的动物,像黑猩猩、大象、海豚等,它们能够识别镜子中的自己,这暗示着它们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此外,动物在玩耍、求偶、照顾幼崽等行为中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状态。 大脑结构与功能:动物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人类有一定的相似性。
研究发现,许多动物大脑中存在与人类相似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这些结构与情感、认知和意识等功能密切相关。例如,动物的大脑中也有负责处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信息的区域,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这为动物具有意识体验提供了生理基础。 学习与记忆能力:动物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这表明它们能够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并根据这些经验来调整未来的行为。
例如,经过训练的狗能够记住各种指令和动作,鸽子能够学会通过啄按钮来获取食物奖励。这种学习和记忆能力暗示着动物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意识体验,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然而,也有一些观点认为,目前对于动物意识的研究还存在局限性,很难直接证明动物具有与人类完全相同的意识。
例如,动物无法像人类一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这给研究动物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不同物种的动物在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上存在很大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它们是否具有意识。
2、意识当前及未来之运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就是大脑生物电流和神经递质在神经回路流动及传递、脑区功能的发挥及可能存在的量子效应,按照大脑运行模式产生的,如果我们根据这一产生原理,运用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运用意识为人类健康和人类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意识当前的运用。 首先,意识运用对人类健康的服务。目前人类对意识的运用主要有二个:一是人工耳膜,二是盲人眼睛。
因为,一般年老或某些残疾人,可能只是听觉和视觉神经从感官通往到大脑皮层神经回路出现了故障,但在大脑皮层中,涉及听觉、视觉神经递质、某些脑功能等并没有问题,因此,我们只要通过打通感官到大脑皮层神经回路的通路,而这种通路的打通,往往可以通过人工电流刺激,就可能打通这种通路,由此,就能解决人们耳听和视觉障碍问题,这就解决了耳聋和盲人健康问题。
由此,人类就创造了人工耳膜和盲人眼睛,为耳聋人员和盲人带来了福音。 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的原理是在耳听障碍者耳朵里装上能发出16个电极刺激听觉神经回路,一名初戴人工耳膜者,当外界声音刺激时,最开始听到的是哒、哒、哒……,声音,空了一段时间后,就能逐渐听清外界不同刺激声音,最后完全能辨别人的讲话内容和其它刺激声音了。 这至少说明了二点:一是大脑神经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外界刺激,可以使原来有故障的神经回路变为畅通的神经回路,二是大脑对外界电流刺激具有学习功能,当外界刺激时,大脑皮层只能分辨不出具体的声音,听者只能感受到哒、哒、哒的声音,随着电流的不断刺激,逐渐分辨了不同的声音,最后还能听清包括人说话的任何外界刺激声音,这就是大脑对外界电流刺激的一个学习过程。
人工视网膜。根据人工耳膜的启发,科学家为解决盲人视觉问题,发明了一种人工视网膜的小巧的电子装置,首先是将这种装置戴在手上,后来又安装在舌头上。这种装置通过对外界环境周围色彩、影像的反映状况,形成不同的电流波长刺激眼睛感官,打通眼睛感官与大脑皮层视觉区域的神经回路,让盲人能感觉周围世界真实情况,以解决盲人视觉问题。 这项技术已经在猴子身上得到了解决。
(2)意识未来的运用。 脑机接口。通过上述人工耳膜和盲人眼睛,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大脑可以通过外界电流刺激,打通大脑神经回路与大脑皮质的连接,采集大脑信息,大脑也可以收集电脑信息,实现信息互通,并还可以与意识产生连接和对话,甚至人类大脑里的意识控制电脑,更好地使机器为个体提供符合具体场景的个性化服务。这也为我们未来发明创造符合与大脑连接、利用人意识的计算机提供了基础。
这种计算机可以利用芯片或硅片,设计出与神经递质、脑区功能,甚至利用量子效应,与大脑连接,这样很可能就可以实现人造计算机与人类大脑的连接。一旦这种连接成功,就可能很好地利用大脑和意识为人类服务。
首先可以让人类学习更容易、更轻松。人类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大脑中建立不同脑区的神经回路的连接和让知识在不同脑区形成蛋白质或电流震荡痕迹,如果一旦人机连接成功,则很可能将人类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这种连接,输入大脑中,这样就会使人学习更容易、更轻松,也许未来读到大学的时间大大的缩短。
其次,人们可以利用意识,来意念控制外界机器,也就是只要大脑皮层能正常产生意识,可以实现人类难以企及的目的。 比如,能正常思维的瘫痪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意识,可以不按照计算机编程,可以依据当前具体场景,意念控制机器人,为自己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动,甚至还可以解决自己洗澡、吃饭及上厕所等自理问题。
又比如汽车司机可以不按照计算机编程,可以依据当前具体场景,可以利用自己意念,坐在汽车里无需用手驾驶汽车,就可以驾驶汽车,达到自己驾驶的目的;甚至,人在家里,可以利用自己的意念将汽车上的乘客或货物运往自己想运往的地方。
未来战争中快牛盘,军事人员可以不按照计算机编程,可以依据当前具体场景,也可能利用意识,意念控制飞机、火箭、大炮和坦克来攻击对方。
发布于:湖南省辉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